MU5735航班上132人全部遇难:我们要替他们守护人间
点击👇下方小卡片关注娜姐
3月26日晚,经过6天的全力搜救,“3.21”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,最终确认:
MU5735航班上的12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,已全部遇难。
社交媒体上,从微博、微信、头条、知乎到B站,一片无声哭泣和沉默哀悼。
尽管,早在3月21日下午,惊闻MU5735坠毁的瞬间,我们都知道凶多吉少,但事实和接受之间,隔着心灵需要跨越的千山万水。
悲伤之所以逆流成河,是因为无法忘却的人们需要一次次逆时光而行,回到往事里与故人相见相爱,而后才能趟过漫长的时间河流,完成自我的救赎。
身为旁观的幸存者,如果我们无法做更多,最起码可以做到不伤害。
今天,我想和更多朋友分享灾难之下,5条需要牢记的边界底线和心理建设——
01
所谓善和爱,首先是被允许。
看新闻时,看到一个遇难者家属,在社交平台上回忆她和遇难者过往的点滴,被网友围攻辱骂:“蹭热度,吃人血馒头,你是在X音上守孝吗?”
非常抱歉,逝者已逝,从未想过流量和人血馒头,文化程度也不高,更无意消费谁的善意,因疫情管控无法赶往藤县送亲人最后一程,所以才碎碎念地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说几句。
如果说,关注事件,表达声音,写下数语,制作视频,就是吃人血馒头,那么保持沉默,装作不知,人人哑巴,悄然无声,就是对的么?
如果悲伤不被允许,如果灾难不被记录,如果发声遭到控制,那才是最黑暗最恐怖的灾难。
允许一个人是他自己,他才能在被允许中,走出黑暗,走向明天。
02
有些时候,短痛不如长痛。
昨天,看到一个心理学家说,空难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创伤是长期的。
很多家属要穷尽一生才能接受亲人离开,直至老去才能慢慢走出来。
著名作家、心理学家伊丽莎白·库伯勒·罗斯,曾总结过哀悼的5个阶段:
◇愤怒——“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?都怨你们夺走了我最爱的人!”
◇讨价还价——“要是我那天拦住他,要是我们提醒他,要是你们能负责,他就不会走了……”
◇抑郁——“没有他,我不知道怎么活下去,我的世界一片黑暗。”
◇接受——“他走了,我要好好活着,这样他才能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心。”
这5个阶段没有特定顺序,有时交错进行,有时反复出现,但无一例外都需要耐心和善意加持下的漫长时光。
所以,面对悲痛的人,人们也惯于安慰:“你快走出来。你快好起来。你快振作起来。”
那些快速掩埋的伤痛,潜伏于我们肉体和心灵的深层,犹如装进魔瓶里的魔兽,迟早要化身庞然大物,再次向我们讨债。
剧痛只有分散到日日夜夜里去消融,悲伤的人才能走过寒冷与伤痛,才能在哀悼的仪式后走向新生。
而是相信时光的馈赠。
03
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,但善良不灭。
需要把两个不同的人,放到同样的天平上,才能得到一样的情绪和感受。
8年前,消逝的MH370航班上的遇难者家属,和今天坠毁的MU5735航班上的遇难者家属,有着息息相通的感同身受。
那些奔赴现场救援的人,那些守着网络关注的人,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传递善意的人,那些对遇难者家属给予帮助的人,那些对活着的幸存者施以援手的人,都是极好的人。
和互联网共生的我们这代人,正从感性变得理性,从幼稚走向成熟,从荒诞变得真实,从盲目变得从容。
保持你内心善良的光,总有人会借此走出黑暗。
04
不必用遗憾安慰遗憾,去建设今天。
但是,灾难的意义,绝非让我们用遗憾去安慰遗憾,从他人的不幸里得到宽慰,进而停滞不前,躺平卧倒,消极懈怠,醉生梦死。
而是,我们看透世事无常后,依然躬身入局,过得有序。履行好自己的责任,背负起自己的行囊,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播撒。
就像,战场上的战士明知道前方凶险,硝烟弥漫,还是要勇往直前。
做今天的主人,当生活的建设者,从谈判一个项目,签署一份合同,做好一道难题,写好一篇文章,做好一顿早餐,呵护一个家人,开始。
05
对逝者最好的祭奠,是不再犯。
伴随国家确认“132名乘客全部遇难”,空难事件的重心,会一步步转向善后和调查阶段。
人们对某个行业的信心,并不取决于某个口号,而是取决于结实的行动和真诚的改变。
埃里希·玛利亚·雷马克在《西线无战事》的最后一页上,这样写道:
“原来,真正的离别,没有桃花潭水,没有长亭古道,只不过在同样撒满阳光的早上,有人留在了昨天。”
这个春天,潭水边开满了桃花,古道边又见长亭,清晨醒来听见草木拔节生长的声音。
我们要替那些已逝的人,好好守护这个人间
——E N D——
娜姐好文,点击阅读
●一张试卷揭开中国式育儿的真相:三流学生拼努力,二流学霸拼天赋,一流学神拼……
闲时花开(ID:xsha369):作者刘娜,80后老女孩,情感专栏作家,文艺也理性,温柔也死磕。新书《见字如面》全网热销中。